一、景物描写秋天烘托伤感的诗词
1、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衰。
2、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5、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
6、(释义):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7、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8、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0、天空不再像春夏那样透露着水的灵性,干燥的季节,无奈的风景。
11、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12、秋天,又称秋季,一年四季的第三季,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北半球为9至11月,南半球为3至5月,天文为秋分到冬至。
13、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14、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他乡此夜客,对酌经多愁。——无可《中秋夜南楼寄友人》
15、再接着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作者自答。秋声,是秋天的声音,作者从秋之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把秋天的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具体可感,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
16、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苏轼
18、泡一壶茶坐在桌前,桌上烧好的菜还冒着热气,透明的高脚杯盛着琥珀色的液体。这几日你没有来看我,连个电话也不曾响过。
19、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节。在四季中又属阴冷的季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五行来分,秋属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场秋点兵”,所以秋又有战争的象征;
20、这首七言律诗,作于皇佑二年(1050年)。当时王安石从临川去钱塘,途经弋阳,宿驿站中,秋声扰攘,悲从中来,作此一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加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二、景物描写秋天烘托伤感的诗词句子
1、“涌”涌动,化静为动,描绘出在夕阳的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绮丽景象。生动形象的展现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表达诗人的喜爱与赞美
2、这样,秋天对人来说,意味着有悲凉肃杀死亡之气。从自然界来看,天地万物,春天生长,秋天结实,意味着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转衰的过程,人与此同,故有对生命将息的悲叹与伤感。又以音乐为喻,古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和四时相配,秋属商,又将五行和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相配,秋主西方,秋属于商声,商,伤也,悲伤之意。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则为十二律之一。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7、释义: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
8、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9、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10、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11、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12、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13、下片采莲船在风浪中颠簸、挣扎,有的竟被风浪冲散,似乎只剩下一个采莲姑娘。“鸂鶒滩头风浪晚”七个字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鸂鶒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接着词笔转而写采莲姑娘寻找失散的伙伴。“露重烟轻”,是具体地描绘暮色。此时天幕渐渐暗下来,暮色苍茫,能见度极低,也许失散的伙伴相去不远,但采莲姑娘却找不到她们。其焦急之情,仓皇之状,令人可以想见。
14、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5、榕树底下我伤心,独自一人,知向谁边?晓来百念皆空去,抬头望月月光寒。——《中秋夜陇州徐常侍座中咏月》无可
16、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7、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18、《天净沙·秋》元代:朱庭玉
19、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20、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三、描写秋天悲景的诗句
1、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2、原文: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3、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4、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5、美术展览|艺术推广|文化传播|公共教育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8、秋天对于文人而言,见到草木摇落,雁归花谢,便不禁悲从中来,千古悲秋之调从未断绝。不过除了悲秋,也有人从秋天获得欣慰。他们或喜淡远的秋景色,或从秋天找到契合于自身的某种精神。来,一起看看那些古代著名诗人笔下的“秋”吧~
9、例: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烘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10、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1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12、▶一个清华外地生的自白:北京学生和外省学生的差异!
13、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14、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叙述三国人物英雄业绩的内容。
15、(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16、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17、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骆宾王
18、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1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0、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四、烘托秋景凄凉的句子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
2、②以动衬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3、“以动衬静”是一种衬托手法;比如熟悉的“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4、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6、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7、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此诗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什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
10、释义: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11、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12、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主体。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13、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14、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 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15、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16、有时:有固定时限。渥:红润的脸色。黟(yī)然:形容黑的样子。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奈何:为何。非金石之质:指人体不能像金石那样长久。戕(qiang)贼:残害。
17、例:在热闹的都市,诗人无心外出,只身在客店里,对着孤灯,抱膝而坐,灯影照着他,只有墙上的影子陪伴他!
18、要看是哪个古诗,要应景。比如说可以表达出诗人思念故乡之情,或者表达诗人不得志的心情等等。诚心为你解答,给个好评吧亲,谢谢啦
19、渲染、烘托、衬托、类比和对比的区别及用法
20、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五、景物描写秋天烘托伤感的诗词有哪些
1、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2、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3、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滞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4、释义: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5、宋仁宗庆历五年八月,“庆历新政”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知滁州,十月到任。欧阳修遭贬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官场的倾轧,使他希图摆脱世俗纷扰,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此诗即作于滁州到任后的一个秋天。《秋怀》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
6、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8、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10、《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1、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
12、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陆游《秋思》
13、这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当时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经在政治上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情郁闷。这样的情绪和秋季气息正相统触物伤情,有感而发。
14、湘君是湘水男神,湘夫人是湘水女神,即传说中的帝尧之女,舜的妃子娥皇、女英。舜死于苍梧,葬子九嶷山,二妃闻之,投湘水而死。当地人民建祠纪念她们。“二湘”就是祭祀湘水之神的诗。《湘夫人》是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气,由男巫扮湘君,载歌载舞,抒发久迎湘夫人不至的惆怅心情,表现了男神湘君对女神湘夫人的情爱思念。也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中人们对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5、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16、“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17、“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8、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些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19、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转载请注明出处唯爱说说网 » 景物描写秋天烘托伤感的诗词(99句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