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
1、结语以社会话题和文学话题作结。李清照形象的不断形塑与重构透露出后世的社会、法律及文学史的状况,也折射出人们对妇女、守寡及女性创作的观念转变。而李清照的词与《词论》所希求的不过是在一个男性文人圈中的表现机会,并凭借其才华获得公允的评价,而非因其妇女和局外人身份而招致偏见。好在历代男女读者对李清照文学的热情有增无减并延续至今,尽管未曾被深入讨论。
2、所以比较这两首诗,所选取的景物不同,表现的视角不同,大体上的风格也就各有差异,诗人的情感也就通过景象表现出来了。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眼前的意象叠加起来,淡酒孤雁菊花,梧桐在中国文化里,更是感伤意象的经典。她的无奈,她的幽怨,无止尽地弥漫重叠,无以复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虽简单直白,却更加有如神品,韵味顿生。这愁绪,已不是笔墨能够描摹的了。可荒凉人世,无枝可栖,她仍选择坚强的活着。即便晚年,即便别恨难穷,她的性情里,依然有着磨不灭的倔强。
4、艾朗诺:《导论》中那句话的意思是,我想利用李清照的个案来扩张女性文学批评。因为在欧美学术界,对于女性文学,一直以近代与现代欧美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很少包含东亚文学,而更少注意到古代或中古的东亚文学。换句话说,女性文学批评这个领域至今范围很窄小,我希望让它广阔一些。另外,我那本书出发点并不是“要用女性文学批评的角度来分析李清照”,更确切地说,我是受到一些当下女性文学批评的影响,然后重新来思考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性词人,或者说,我想利用近来女性文学批评的看法,尝试看看,能不能把李清照从男性文坛的环境中抽出来,让她得到自己的空间,而不光以男性的标准来衡量她。
5、那时正是深秋。落木无边,本该南飞的鸟儿不知是失了回家的路,一直在萧瑟的秋风里盘旋——也许是对这个老头子的同病相怜的惜惜之情吧。
6、他有最好的童年。那年“开元盛世”正当旺势,长安一片歌舞升平,公孙大娘的剑影摇晃,百姓安居乐业,杜府的鼎盛给他提供了充足的吃穿用度,于是他早早出门游历,要亲身感受这个时代的热闹与繁华,瑰丽与神绮。
7、诗人以一个流落天涯歌女的自述,反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哀伤,使哀更哀。但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悲哀,也不只是他和她同病相怜的琵琶女的悲哀,而是那些“欲做冲天飞,已到天尽头”的怀才不遇的能人志士共同的悲哀。
8、——赏析李清照《声声慢》中之愁思
9、“狗犬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选取田园中最寻常的鸡鸣狗叫,渲染了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鸡犬之声相闻,却毫无喧闹之感,是一派天然之美,富有情韵。“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写简朴的农舍掩蔽在榆树柳树的浓荫下,堂前桃李争艳,明丽悦目,榆柳桃李这些日常的田园景物构成素淡鲜妍,交相辉映的和谐画面,相得益彰,情韵盎然。
10、但是如果问到,男性文人有哪一些,那我们估计可以列举上一整天。然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几乎把古代文坛列了个遍。
11、文汇:《才女之累》的“导论”中有一段话,大意为:建国以来中文学界对于李清照的研究充满热情,相关研究成果浩如烟海,数量惊人,但大量研究是重复多余的。您又说:本书的一项任务是“将数世纪以来外加与她的累赘层层剥离,看看一旦摆脱附会之言后,我们可以如何评说她”。如此看来,廓清李清照身上的迷雾,似乎可以被视为您的写作动机。那么,根据您的研究,李清照是怎样的形象?
12、敬今朝:表达创新,活化传统文化
13、“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句中,“生”这一字传神巧妙,生动地表现出时间的难消磨。天色阴沉,一个人,要怎样挨到黄昏?是不是入了梦,可以暂时逃离这无垠的孤独呢?
14、以西汉东汉隐喻北宋与南宋,并且表达了自己认可嵇康,反对王朝篡位,批判当时刘豫投降金朝建立“伪齐政府”一事。
15、除了用典,这诗开头也着实吸引到了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一个如此有野心的统治者,也开始感慨逝去的日子之多了,联想他之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多么霸气,多么宏伟啊!那个时候他大败袁绍,统一北方,对一统中国信心满满,体现一个中年男人的志向,而在这首诗,他也开始感慨时间的快,我认识到了环境对一个人的改变,或许这也是他要广纳贤才的原因,天下一天不平定,人民负担也越重,所以惟有以此诗来招贤人,他的大业才可能完成啊,那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把人才比作乌鹊,不肯栖下,而曹操正是要借此诗,向人才们伸出树枝,告诉他们自己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16、正例分析:《声声慢》中最受大家青睐的是开篇的叠词,我们选择乙同学的评论片段来分析。
17、这是《琵琶行》的开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本以为要潦草收场的宴会,因诗人思念已久的丝竹声的突然出现又燃起了火星。“忽闻”二字与上文中的“无管弦”遥遥相对,明晰写出琵琶声出现的措手不及和诗人吃惊后的浓浓狂喜。试问:在如此情况下,怎能不“寻声”“暗问”“移船”再到“邀相见”呢?而在这种“千呼万唤”下缓缓出场的琵琶女就蒙上了神秘面纱,可望而不可即。她的迟迟也从侧面突出她内心里锥心的刺痛:足以让她从名噪京师身价无量的歌女沦落至此,不得已委身于商贾之人。寥寥几笔,一名“欲做冲天飞,已到天尽头”的悲惨歌女跃然纸上。令人不觉惊叹于白居易简明却传神的深厚语言功底。
18、认为一本书或一篇短文你看了有什么想法,好在哪不好在哪,你几句话概括一下,在加点自己的感觉就行了
19、可可西里申遗成功!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你,如此惊艳传奇!
20、诸如此类的评论还有很多。
二、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100字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李清照批评王安石、曾巩之词:太low了,没法读。
3、在我对古典诗歌的研究中,引起我重视的古典诗人比较早的是李清照。那是六十年代,部队在山东烟台山上举办诗歌创作座谈会,著名诗人王群生对我说:“耀东,在你们家乡的青州出了一个最著名的女词人叫李清照,她的绝妙之处在于将国家命运,咏史怀古,和自己的生活境遇融汇在一起,创作了独具一格诗词。在我们现代诗的美学上,也得好好研究,将自己的新诗升升格。”当时我对他的这种谈法,有不同的认知,认为李清照是被公认的“婉约派”代表人物,似乎与我们当代写战士诗的关系不大。我最喜欢的是唐人诗中的那种气壮山河具有豪放气质的爱国诗。
4、泪,是孤独一人时因寂寞难忍,旧事回涌的无声流露,它不惊动世间花草,却格外撩拨那天边的云。白居易的泪,开在琵琶的琴弦上,轻拢慢捻抹复挑,再回神,落在黑色单衣上。琵琶女的泪,滑过被秋娘妒的脸庞,落入深深的心底。毕竟,心中无苦之人何能弹出这份悲幽。曲终,明月照寒水,寒水映泪光。
5、音响里缓缓流出“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的戏腔念白,一席琵琶女的身世被读得顿挫而又凄凉,如同一串珠玉落下,击盘作响,回过神来,珠已四散,忧愁暗生。
6、艾朗诺:或许我很难有什么直接的根据,可以来解释李清照“具有女性主义的意识”;但我可以说,她不同于普通的女性,也不同于普通女性的文学创作,她对自己的创作是抱有很高期望的。
7、跌落起伏的情绪扭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
8、李清照所有的悲伤都在这首词里了,沉重地情绪黑压压地覆上来。正如梁启超的批注:“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生活、命运、国势已将那深闺重点少女搓磨成了孤独老妪,而这其中绵续不绝的苦痛,凭一“愁”怎能概括得尽?
9、其次,在选词炼字方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笑”字,第一次“笑”写的是周瑜在谈笑间就轻松攻击了曹操的船只和军队,第二次“笑”写的是作者对自己多愁善感、早生白发的苦笑,两次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悲伤情感,由谈笑转为苦笑,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在主题思想上,作者想要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对建功立业的追求,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与超脱宽慰。
10、可以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11、整首诗层次清晰,结构巧妙,实为匠心之作。
12、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等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
13、诗与词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是相似。
14、在中文世界,李清照无疑是一位被反复研究的对象。后世文人对于李清照的思考和研究是非常有趣的,经常在变。比如她在赵明诚去世后嫁给张汝舟这件事,后世有一个曲折的认识和“接受”过程。人们一度无法接受这种“有失节操”的再嫁行为,甚至还引发一场否认再嫁、为才女雪耻辩诬的学术运动。由此可见,后世对待李清照,有着很矛盾的态度,一方面承认她的文学才华,欣赏她的作品。另一方面,要把这样一位女子纳入传统文人的圈子,要承认她的文学地位,就要渐渐将她的形象重塑为合乎传统的形象。
15、而现代词学家王仲闻编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见:“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而李清照之父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16、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17、急风淡酒,梧桐细雨,愁煞人
18、他就像天外之人,有人的情感和仙的诗才。只有这繁华绚丽,极尽奢靡的盛唐才能出李白,也只有这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李白才属于盛唐。
19、遥想她尚是少女之时,荡完秋千看见的是“露浓花瘦”,这里的“瘦”,是一种娇美的纤瘦,仿佛连露珠的重量都难以承受,微微轻颤,恰与“薄汗轻衣透”的少女相呼应。此时的李清照隐晦地以花自比,足见其少女心绪。嫁给赵明诚后,易安更是写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甚至于“徒要教郎比并看”。新婚燕尔,恣肆随性,词风生动活泼带着强烈的生活气息。除此之外,更有一句“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通过对桂花的咏叹来明自己清高脱俗之志。
20、艾朗诺:我想以《词论》为例来谈。李清照在《词论》中逐个点评了北宋一些重要的词人,甚至不乏批评之辞。这就很能反映李清照的性格特点。我们要注意,她并不是笼统地评论当时以男性为主的词人群体,而是从平仄、韵律、风格等方面,对那些最有名望、广受好评的词家,如欧阳修、苏东坡、秦观、晏殊等,都有批评。同时代还有谁会这样批评士人的词作呢?他们的文章因为政治观点被批评,这是有的,但是词作被评价写得不好,真是很稀见。文章甫一出来,很多文人就大为反感:这样一位女性怎么敢如此大胆地妄议当代词家呢?
三、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开头怎么写
1、诗中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了归隐后的愉悦心情。以“追悔”开始,再到“庆幸”结束,真切表达其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2、李清照是官宦人家出身,其父李格非藏书丰厚,母亲也是大家闺秀,可以称她是抱着书本出生。在耳濡目染下,写词便成了她的乐趣之一。她的少年时期,是“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是“蹴罢秋千,起来庸整纤纤手”;也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的童年、少年时期,正如一个普通千金的少女时期那番轻快,只是那无穷的才思却在文化的浇灌下茁壮成长。
3、她还写下脍炙人口的一首:
4、祭过往,也敬今朝,河南卫视2022《清明奇妙游》用创新的表达活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用明确的主题强化了中国传统精神,通过对“清明”二字“节日”“节气”的双重解读,展现了节目祭奠先祖、追思故人、亲近自然的多重主题,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意转化与情感表达,让观众沉醉在宋代别致的春和景明中、沉浸于旷世情缘的对话共情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古与今的交相辉映以及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独特、深刻而不懈的追求。
5、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白居易《琵琶行》为例,写《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和写《有感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自是不同,而写《评“琵琶女”的自诉身世》和写《有感于“琵琶女”的自诉身世》也大有区别。
6、今夜,你又醉了吧?红烛摇曳,你不禁想起了从前。
7、烟波渺渺梦几度,良辰美景虚无数。
8、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
9、我以为这是个很突出的例子。如果是男性作家,也许写不出这类批评。我并不是要强调女性作家有着与男性多么判然有别的思考,而是,对于词这种文体的评价,必须是有个站在外面的人,以旁观者的眼光,才会这样写。男性文人都是“圈内人”,大家都“身在此山中”,而李清照是“圈外人”,所以才有那么大胆和特殊的批评视角。这也反映出,尽管她努力地想要厕身士林,也尽管易安词备受瞩目,但其实她还是在“文坛之外”的,精英文人并未因为她的创作才华而接受她的创作者身份。
10、而你又来了一招出其不意,在高潮之时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拓展了听众的想象空间,更将传神入化之境,怅惘之感推向高潮,只因你这颗忧愁郁闷的心在牵引。那韵律无所适从之绘,展现了你震撼人心的力量。
11、犹怜少女,独处闺室,回眸一笑,顿觉欢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我眼中的李清照,是结识赵明诚时,刚好的青涩,是向往阳光随之飘荡的欢笑。我眼中的李清照,是虽褪生机之容,沉淀岁月之痕。国破丧夫之痛,无人能解,只知,而后愈发沁入肝脾,哀愁顽艳。你时刻愁为美,可这愁又逝了你多少的如水年华,深眸之间,又难以捉摸几分。我眼中的李清照,坚强中笔握呢喃,寻觅中迎烈风雨。
12、——对琵琶行音乐描写手法的短评
13、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此词的艺术魅力,也主要在于此。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5、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16、而李清照改嫁绝非是没钱,被迫找个男人养着。李清照比后来的丈夫张汝舟还有钱 。她也不是没权势,她爸爸是朝中颇有权利的官员,亲戚势力很大。李清照改嫁,应该就是为了找个伴。
17、那么多那么多,他一样也没抓住。该失去的都已失去,又何差这一口浊酒?既抓不住,那便任他去吧。何苦又奋力独行,落个头破血流的下场。
18、写文学评论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
19、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唐代元结写下《大唐中兴颂》,是为歌颂唐代朝廷平定安史之乱而写的颂文,后由颜真卿书丹,刻于浯溪碑石上。到了北宋,李清照父亲李格非的那一代文人,像秦观、晁补之、张耒等,都写过关于中兴碑的诗,态度和唐代的中兴碑文相似,颂扬军事胜利。当时李清照还很年轻,她也写同样的主题,和他人的韵,但态度很不同。她的重点不在于回顾和歌颂唐代朝廷如何抗击安史之乱,而是表达了对唐代朝廷的怀疑和反思——为何安禄山会有那么大的力量,为何安史之乱会发生。足见其批判性的态度。同时也可以看出,李清照身处当时男性主导的文士圈子,有意与当时有名望的文人竞争,以彰显自己的思想更为深刻,也更有穿透表层的问题意识。
20、文学短评不是读后感,它属于评论体。文学短评的写作要以文艺理论为指导,紧扣作品,侧重于客观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
四、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600字
1、顾名思义,“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
2、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苏东坡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们两人虽然同在宋朝,但是一个祖籍山东,一个生在四川;一个在南宋成名,一个在北宋亡故。两个人从未有过过交集,但他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李清照的父亲叫李格非。李格非早年在京城开封教书,有个最要好的朋友叫晁补之,他就是苏东坡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从这个角度看,李清照其实是苏东坡的学生(晁补之)的朋友(李格非)的女儿。从儿论,李清照应该喊苏东坡一声“爷爷”。
3、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4、他们在评定她词作的才华时,总是不免要强调一下:可惜是个女子啊!李清照在经历了再嫁、离异的风波之后,名节方面的问题便成了她的又一层累赘。于是,评论者又会忍不住再强调这一点:可惜她名节有欠缺啊!比如宋代王灼的笔记就很典型,既赞许她“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又评价她“晚节流荡无归”。
5、整首诗虚实结合,让人身临其境,一手反衬用得恰到好处。梦境中有仙人陪伴,仙兽齐鸣,现实却是处处碰壁,两者一对比,高下立见。这强大的反差使人更加厌恶控诉现实的残酷,向往诗中的美好世界。李白这诗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感情。一首诗,诗人从初期的陶醉向往再到沉浸,再到人生日梦、怅然若失,最后到释怀、及时行乐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全诗情感跌宕起伏,内容天马行空,是极具李白色彩的一首诗。
6、教学难点区分“评论”和“读后感”的界限;把握“叙”与“议”的尺度与比重。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文学短评(1篇)
8、改于2020年11月5——16日潍坊
9、文学短评写作的角度与内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定题要小而巧,做到突破一“点”,兼顾全部。
10、读到这里,脑海里就迸进“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劝学名句——果不其然,琵琶女的故事开始下行,从枝头一落千丈,无人问津。这段遭遇便与白居易的迁谪之事重合——一个京都红极一时的才伎,一个蟾宫折桂走马游春的才子,到最终一个门前冷落人老珠黄,一个漂流羁旅怀才不遇……,人们的悲喜总是相通,在这如泣如诉的琵琶声里,歌者与听着的思想感情融而为成就了全诗的高潮,被誉为极高的艺术成就。
11、刘大杰: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她的词富于真实的性情与生活的表现。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她的笔下,虽没有直接反映现实,但我们要知道她丈夫的死,她的流浪贫穷,她改嫁事件的受冤,都是那个乱离时代、封建社会直接给她的迫害。她正是当日一个受难者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当日无数难民的生活情感。(《中国文学发展史》)
12、或愁或哀之感,或忧或隐之茫然,谁人如你?—白居易。造跌宕多姿之情致,绘婉丽动人之音。于首,一波三折;于尾,收放自如,发人深思,造境于不幸之事,忽闻仙乐袅袅,不绝如缕。盼琵琶女,近者却娇羞,相逢不相识。似诉平生不得志,勾起香山居士之忆,且听……
13、清明节之于中国人的意义,其首要在于表达对先辈的缅怀、追思与感恩,在保持对传统敬畏的同时,寻找和回归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原乡。《清明奇妙游》从一开始所倾注的“家”的意象与贯穿始终的《送别》题旨,无不在向观众指示着永不过时的“家园意象”。而最后的《互动烟雨》更是将恒久占据中国人心底的清明祭奠意识、生命意识唤醒。逝者安息,生者寻根,无论是文人雅韵还是俗韵流转,《清明奇妙游》将清明节所承载的思念与祈愿,用“最中国”的方式传达了出来,将寄思于现实的温情悠然释放,并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
14、国愁、家愁,层层愁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5、李清照留存后世的作品相当有限,可供研究的资料也颇为匮乏。宇文所安称艾朗诺研究李清照的新书《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可谓迄今为止关于这位中国古代最著名女作家的最好研究,也可能是他目力所及最好的研究。
16、李清照评价秦观之词:空洞无实,透露着穷酸气。
17、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唯爱说说网 » 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开头怎么写(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100字7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