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喻的句子仿写简单(109句文案)

一、借喻的句子

1、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如,咱们硬气,坏蛋就得夹着尾巴逃跑。

2、(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3、句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4、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5、反复是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法。

6、①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7、①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弹奏着乐曲。

8、释义: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采用明喻的手法,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9、明喻:他像风似的从我身旁掠过。暗喻:你是太阳,照亮我的家门。借喻: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

10、传统修辞学将借代辞格定义为:根据修辞需要,临时以相关的人或事物代替本来的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叫做借代。

11、语言应用题(第六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造句,主要在仿句中考查。

12、(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13、在南朝民歌中,双关的运用,最常见,这一时期多是通过谐音法来营造双关语义。

14、回环是利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相互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

15、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16、我把我的整个灵魂都给了某个人,而这个人似乎只把它当成一朵花,插在外套纽扣孔里,只是装点他虚荣心的一个小饰品,夏日的一种点缀。

17、①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18、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19、③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

20、③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二、博喻的句子仿写简单

1、“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

2、夸张: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4、明喻: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5、这是我第一次喜欢一个异性,像封闭的山谷猛然敞开,大风无休无止地刮进来。

6、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例句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唐朝诗人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7、由以上含义可知,二者的差别在于:“借代”侧重于相关性,“借喻”侧重于相似性。

8、我疲惫苍白,像一件旧毛衣,你不会再穿但又舍不得扔掉。

9、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蓬草=凌乱的头发)

10、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11、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12、③刚进院里,以墙绿葱葱的爬强虎扑入眼帘。夏天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了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13、比如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姓名,利用同音异字或词谐音双关,来表达不同的含义。清人洪秋藩在《红楼梦抉隐》中说:“《红楼梦》一姓一名皆具精意”,张新之也说:“是书名姓,无大无小,无巨无细,皆有寓意”。

14、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15、“无晴”谐音“无情”;“有晴”谐音“有情”。

16、最先笑醒的是那一绺鹅黄接着嫩芽一样的民谣就拱出地面温润的鸟鸣开始融化冰雪鸭掌一划一划撩开河的心思柳丝儿一点一点给春天抹着淡妆

17、因此这首诗的意思为:我对你的爱慕思念依旧恳挚专诚,现在决定全部放弃毫不留恋。我用重重帘幕遮掩自己,谁能知道我内心真实的情意?

18、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来说话。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19、迭现可以使形象鲜明,如历历在目,既增强视觉形象,又能增强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力。

20、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例如:你要是爱细腰粉腿,就有跳舞场.(茅盾《现代化的话》)“细腰粉腿”就是借代修辞格,指舞女.如果首长一句话不讲,扔下“有线”,全用“无线”去了,那我们才受不了呐.(徐怀中《西线轶事》)“有线”“无线”分别借代“有线班的战士”、“无线班的战士”.我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红领巾.(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而借喻句:指的是不出现本体,也不出现比喻词,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例如:天转晴了,地面的低洼处贴上了一面面的小镜子.榕树靠它那一茬茬的长胡子吸取水分和养分.那次以后,我们之间多了一堵墙,不像以往般友好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仿写借喻的句子

1、例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2、例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3、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再如:“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4、因为同音不同字更为常见,所以我们先讲第一种情况。

5、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6、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如:每天天不亮,黄马甲们就来到大街上,挥动扫把,在太阳升起的同时,将一个整洁清新的城市献给大家。明白吗?

7、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8、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9、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两种形象,是比较。

10、你经过的地方万物生长而且暧昧一遍又一遍的莺啼恰似一场生动的爱情你又绿了江南岸但你低估了塞北的那场春雪

11、您好,需要文章写作服务吗?

12、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里是用古代兵器“干戈”来代指战争。(译)(自己)辛苦勤奋地研读诗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朝做官,(这种仕途生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13、而结合《梅花落》这首曲子之意,则是:何处吹响了梅花曲,随着风吹飘扬在整个关山。同时也点了题目“塞上听吹笛”。

14、古典诗词中有一种源远流长的修辞手法,叫“双关”,能够让诗词含蓄不尽,情深意远。

15、(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16、你是十二道香味中最熏人的那种被宋朝那位叫林升的诗人验证过被唐朝的王之涣在边塞的关口拒绝过被王安石看绿了江南被杜牧卷上过珠帘被岑参在千里沙漠叫醒过

17、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

18、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19、这两个例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了,所以宋代陈骙在《文则》中称这类形式为“隐喻”,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读者可以立即领会“鬼”“豺狼”之所指。

20、反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如,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以乐景衬哀情。

四、借喻的句子5个

1、“借代”是“借而不喻”,而“借喻”是“喻中有借”。

2、(2)如果把人生比作大地,那么,便有高低起伏,潮涨潮落,风生水起。

3、②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4、贾雨村,字时飞,前半句“求善价”的“价”谐音“贾”,与后半句的“时飞”合起来就是“贾时飞”,暗示他一心求取功名,正等待时机,伺机而动。

5、诗中的“鱼龙”为鱼龙河,“鸟鼠”为鸟鼠山。诗人远行泰州,路过鱼龙河、鸟鼠山时,见水浅山空,触景生情,写下此诗,抒发落魄困顿之悲。“鱼龙”与“鸟鼠”语双关,既关照动物的鱼龙与鸟鼠,又关照了地名“鱼龙”与“鸟鼠”。

6、顶真: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词语的修辞方法。如,塔脚下是湖,湖边有柳,柳正萌着细芽。

7、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8、对比和对偶的区别:对比基本特点是“对立”,两者意思相反;对偶基本特点是“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对称。

9、就在其中创造出千丝万缕的联系。

10、这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法,利用汉语音同、音近或词语多义的特点,使语句产生明暗双重意义,暗含的意思往往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范仲淹曾曰:“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

11、唐朝诗人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12、由上可知,借喻往往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则不可。

13、在高考中,也会经常遇到“谐音双关”的考题,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14、这是一首表达女子相思的诗歌,自从跟心上人分别后,每天都愁苦叹息。她看到黄檗树郁郁成林,正如同内心的痛苦之深。

15、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16、(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17、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8、〔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19、接着春风的肢臂开始舒展她一边抚暖着塞北的雪一边染绿了江南的雨

20、用事物特征代替本体事物: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鲁迅《药》)“红眼睛”指代牢头阿义。

五、借喻的句子10个简单

1、这首诗运用比喻和双关,把丝线织入残破的织机,来比喻思绪,用织不成匹来比喻两人感情的命运。相爱却不能相守,是人生永远的遗憾。

2、“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

3、夸张的效果:态度鲜明,引起读者共鸣;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本质。

4、“什么是雪?”“乌云的暮年。”

5、例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6、在古诗词中,这种修辞手法很常见,如:

7、小明是在风雨中长大的,这点困难阻得住他吗?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代指史册、史书。

9、他的眼睛像雪堆上戳出来的两个窟窿。

10、②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1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12、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13、(答案)与屈子上下求索,与李商隐灵犀一点

14、意思是:杨柳青青,春水初平,听到江上传来郎君的歌声,但是对方的心意难明,就像的东边日出西边的雨,你说他无情吧,又好像有情。

15、(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16、(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17、情事之意为:点亮烛火深深嘱咐你,与你远别莫要违背归期。

18、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

19、“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

20、用抽象事物代具体事物。

六、借喻的句子

1、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2、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3、拈连是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

4、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5、(3)表达的效果不同。

6、“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7、一个银色的圆盘挂在漆黑的夜空上。

8、设问和反问:两者均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内容。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9、●史上最强绕口令,太绝了,你能读对几个?

转载请注明出处唯爱说说网 » 博喻的句子仿写简单(109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