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朱熹的诗【译文:只要是读书,就要每】

一、宋代朱熹的诗

1、译文: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2、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4、宋光宗时,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职。宋宁宗时任焕章阁待制。卒谥“文”。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6、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7、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8、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9、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0、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1、王阳明:知识不是学问,聪明不是智慧

12、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他一生著述无数,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诗人从小苦读、满腹经纶,入仕之后更是走南闯北、阅历丰富。他的诗歌题材众多,既有展现羁旅困顿、宦海沉浮的佳作,也有描绘田园风光、壮丽山河的名篇。

13、朱熹还创作了很多咏物诗,展现出自然的灵秀、景物的独特,同时也托物言志,抒写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怀。这首诗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刻,值得细细品读。

1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是诗人用切身体会告戒年轻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因其“易老”、故“不可轻”,可见惜时之重要。说明应该珍惜自己美好的年华,努力学习,切莫让可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溜走。

15、朱熹的这首诗语言朴实,只有短短20个字,却充满了理趣。作者仿佛在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而那些场景又是他亲眼所见,通过作者的生动描述,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诗人用简短的篇幅,就诠释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令人赞赏不已。

16、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7、诗:宋代·朱熹图:当代·吴冠中

18、声明:部分图文音视频资料源自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19、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0、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二、

1、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即心到,眼到,口到。

2、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3、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一字仲晦,又号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这是一首写春之诗,它描写了春天万物新生、花团锦簇的特点。“新”暗指人们受到儒学熏陶之后的新气象,“东风”指圣人之道如春风化人,“万紫千红”表达儒学内容丰富多彩、遍地开花。

6、国学精粹|徐霞客的精彩人生

7、《游山西村》《书愤》《诉衷情》《卜算子·咏梅》《示儿》《鹧鸪天》《渔家傲》《朝中措•梅》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谢池春》《夜游宫》《鹊桥仙》《浣溪沙•和无咎韵》

8、“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诗人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借用前人诗句中的优美形象,结合自己对“少年易老学难成”的深切感受,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梦未觉,梧叶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从而使“一寸光阴不可轻”的题旨得以更鲜明的体现,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9、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10、正确的写法是:春日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春日这首诗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写的。

11、您好,非常感谢您的提问答案:《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12、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1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4、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15、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16、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17、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18、烂红纷萎地,未肯出山流。

19、戳蓝字“每天一首古诗词”关注我们哦!

20、游客们一边慢慢地攀爬,一边随意地聊天。小径曲折,并不陡峭,大家很快就走出很远,前面却变得更加狭窄,他们正想原路返回,忽然听见水流的声音。诗人喜欢探幽访胜,因为沿途的风景比较单调,他已经觉得有点犯困,此时却精神振奋,立刻决定要寻找溪流的发源地。

三、

1、既然桃树是种植的,那么必然有人在此活动,令人想到这里可能有一位隐居的高士,但是作者却避而不谈。第三句没有续写桃树,转而描写残花。“烂红纷萎地”,地面上有很多落花,经过风吹雨打,早已显得糜烂不堪,令人怜惜。

2、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3、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空馀千太危石,高插暮云端。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4、话语|沉默,清高的艺术

5、《劝学诗》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6、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7、一寸光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形容时间短暂。

8、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9、未觉:没有感觉、觉醒。

10、堂下水浮新绿,门前树长交枝。晚凉快写一篇诗。不说人间忧喜。身老心闲益壮,形臞道胜还肥。软轮加璧未应迟。莫道前非今是。

11、朱熹晚年定居建阳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也因朱熹、蔡元定、刘爚、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史称“七贤过化”之乡。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远在美日韩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他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推崇。

12、此诗卷是朱熹为和张栻城南诗20首所作。张栻,字敬夫,号轩,张浚之子、宋代著名学者。居谭州(今长沙)。构城南书院,城南有风景20处、故题诗20首。朱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与张栻在谭州(今长沙)游历城南胜景,其间有许多应酬唱和的诗作,城南唱和诗应该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和诗一共二十首,描绘了城南风光二十景。时年朱熹38岁,此诗卷书写年代则较晚。

13、春日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朱熹,这是正确的。春日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朱熹写的,作者和写的意思重复

14、宋代诗朱熹流传千古的佳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出自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之全诗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它富有哲理。诗句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阅读书籍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句就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领略其中的奥妙。

15、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16、美丽的世界物种多样,神奇的自然缤纷多彩,花儿于枝头盛开、鸟儿在空中飞翔,蝴蜂蝶于花间飞舞、鱼虾在水下潜游。池塘里的芙蓉芳姿清纯、竹篱上的蔷薇暗香袭人,还有那娇弱的红蕉、高雅的兰杜,都让人觉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17、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世尊称为朱子。朱熹也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庆元二年,为避权臣之祸,朱熹与门人等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七言绝句《偶成》一诗。

18、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9、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实写的诗句是:胜日寻芳泗水滨等闲识得春风面

20、学:学问,学业、事业。

四、

1、本诗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

2、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3、于是作者猜测,她们是“未肯”离开。读者也会联想,到底是因为留恋这里的幽静氛围?还是由于舍不得辛勤培育她们的主人?

4、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5、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6、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7、朱熹共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诗词,主要体现在述怀言志诗;出入佛道诗;忧国忧民诗;山水游览诗;咏物诗等,以诗喻理。

8、认知丁谦,聚焦书法,解读行业,交流常识,深度评说,共享经典,欢迎关注丁谦书法艺术空间!

9、(国学今用)王阳明丨致良知,养气度

10、结尾引人深思,“未肯出山流”。桃树栽种在水边,溪流也并未枯竭,可是零落的花瓣却没有落到水面,作者在下游地段也没有发现残花顺水漂流。花瓣即使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她也不愿抛弃故主,而奔向外面的花花世界。

1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12、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13、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14、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唯爱说说网 » 宋代朱熹的诗【译文:只要是读书,就要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