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母三迁原文朗读
1、......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下面,我们再把今天学习的这段三字经一起朗诵一遍吧。
2、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
3、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4、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5、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6、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7、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8、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9、......后半段话说的是:
10、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11、小艾、曹黎俪、李雪毓、张国宾、解玉鑫、刘雅娜
12、DA于是搬家到学宫边,孟子便学习学生的礼仪这里适合孩子居住还可以改成改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居住的环境很重要我也不把握,听一听老师的讲解吧你的文言文和我们教的不太一样哦,我们的老师是这样教我们的。
13、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14、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15、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16、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17、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18、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19、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20、解放眼睛,听墨爸读书!
二、孟母三迁原文朗读视频
1、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2、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3、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4、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5、虽然孟子去读书了,可时间一长就厌烦了,还经常逃学。有一次,孟母正在家中织布,当她看到孟子逃学跑回家时,非常生气,于是用剪刀把自己快要织完的布剪断了。然后对孟子说:“学习就像织布,织布要一针一针地织,学习要一天一天地学。日积月累,才会学业有成。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不仅会前功尽弃,将来还会一事无成。”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刻苦读书,长大后成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母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样。
6、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8、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9、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10、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11、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12、孟母三迁出自:西汉·刘向《烈女传·卷母仪》。
13、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14、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15、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16、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17、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18、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19、点击赞赏给涛哥更大鼓励
20、今天由黄湖中心小学403班的仰柔洁小朋友为大家带来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孟母三迁》。
三、孟母三迁读音版本
1、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2、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3、亲爱的小朋友们,孟子的母亲通过这种方式为孟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说明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都要尽力让自己生活在好的氛围中。
4、 择邻而居,千年孟母深得环境育人之妙,更值今人借鉴。
5、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6、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7、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8、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9、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10、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11、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12、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
13、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14、您的问题,阅读理解以下理解仅供参考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孔子),名叫(孔丘);“孟”指的是(孟子),名叫(孟轲)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城外公墓旁),第二次住在(市场旁),第三次住在(学堂旁)。留下的原因(临边是学堂,有适合学习的环境)从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你体会到: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您的采纳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第一时间回复,希望能帮到您~
15、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16、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17、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18、在三阁校书19年,把数十年间堆积如山的宫廷藏书重加整理。每校完一书,乃条贯篇目,撮其旨意,编成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别录》,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工作的先例。方法为:广罗遗本,较之异同,除去重复,条别篇章,定著目次,然后再写定正本,撰写叙录。
19、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岳母刺字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字。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岳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
20、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好朋友。
四、孟母三迁古文朗读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2、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3、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4、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5、孟母/三迁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6、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7、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9、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10、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
11、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来。孟母看到孟子能够专心学习了,非常高兴。孟子进步很快,掌握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很有名望的大思想家。
12、......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能力非常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时间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们学着哭坟和办丧事。孟母知道后,认为这个环境不好,于是决定搬家。
13、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14、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15、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16、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17、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18、孟母三次带孟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19、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20、戒:告诫。作品原文:《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渲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作品译文:《孟母戒子》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说:“我把布剪断了,还能继续织吗?"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五、孟母三迁朗读版
1、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2、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3、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4、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5、《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7、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8、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9、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10、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11、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12、......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剪刀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剪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必将一事无成。
13、(注释)昔:从前。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邹国人。相传孟子早年丧父,其母为引导儿子学习,曾三次迁徙居处,最后在一所学校旁定居下来。择:选择。邻:邻居。处:相处、居处。子:即孟子。机:指织布机。杼:牵纱的梭子。窦燕山:五代后晋人,名禹钧。传说他教子有方,使五个儿子齐登科甲,有侍郎冯道赠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得到人们的赞誉。
14、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15、一而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16、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17、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18、“孟母三迁”用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19、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20、荣获全军舞台艺术主持人大赛第一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唯爱说说网 » 孟母三迁原文朗读『......小朋友们,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