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 『首先分析词义。解释该词在』

一、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赏析

1、首先分析词义。解释该词在句中的意思,特别注意特殊用法。

2、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4、答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定技巧)将残烛比作珊瑚,生动形象,绮美多姿;“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红烛消融的一刻,似流着伤心之泪,(释运用)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坎坷的身世,平添一分酸楚与凄凉。(析效果)

5、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妆: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裁:裁剪。似:如同,好像。

6、(2)哲理句:运用……手法(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包含的哲理)。

7、(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9、这也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哲理诗作。这是诗人游览庐山后所写的具有理趣的诗歌之一。诗人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诗说理,在言简意赅中,引人思索,耐人寻味。可以说,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借助了比喻手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比喻来形象地阐明人在观察事物时,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的结论迥异的哲理思想。

10、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11、(答案)CD(解析)C项,使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不是实写,诗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诗人的悲苦和思念。D项,不是比喻而是拟人或反复。(5分,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12、释义:绿色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里就像一把灵巧的小剪刀的温暖春风。

13、古诗鉴赏,主要是拟人。

14、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15、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

16、(注)①皮日休:晚唐诗人,半生坎坷。本诗为其中年所作。②酃醁(línglù):美酒名。

17、①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②别后的孤寂和思念;③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④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抱负

1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9、■□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修辞手法。

20、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二、写出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

1、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2、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3、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4、(20遵义)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誉为“独绝千古”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

5、(问)简问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6、定义:把属于一个诗句的意思,分写到两个诗句中,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作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其特征是“文省而意存”,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8、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9、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儿童玩冰时发出的撞击声。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出自南宋杨万里的《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赏析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表达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和儿童的调皮与可爱。

10、1广东4——5月模考名句默写题集锦

11、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诗人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

12、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13、抓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

14、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园,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一棵禾苗在花儿旁生长出来。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15、①对祖国美丽壮阔的边塞风光的热爱与赞美;②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③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愁怨

1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17、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18、①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②赞扬乡民淳朴、好客,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③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19、■□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2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三、运用比喻的手法的古诗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借代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3、知识点一:把握诗歌的内容

4、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9)以乐景抒哀情;(10)卒章显志;(11)欲扬先抑等。

5、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古诗文,我们为孩子精心设计了素养课程——《每日一句古诗文》。

6、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7、在春天来临之前,诗人已动春思,来到魏王堤觅春、寻春,这时虽仍然寒锁大地不见花影,未闻鸟声,但从已变得柔嫩的柳枝上,看到了春的踪影。诗中用“懒发”、“慵啼”来形容花、鸟,以“无力”描写柳条,都给人一种娇不胜寒的感觉,传神的写出了北方春寒,花木迟发、鸟啼滞涩的早春特点。但春既已萌动,毕竟是寒冷锁不住的,“何处未春先有思?”“先有思”,就是说,春天已在不易察觉中迈出了它的脚步,一个姹紫嫣红的繁华春日,就要来临了。凭着诗人的敏感,在本无春景可写的记游中,染上了令人鼓舞的春意。

8、“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9、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11、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12、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13、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14、“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1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1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7、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8、解析第一步: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关键词判断修辞手法。从词中我们不难发现,这里主要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

19、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0、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呼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皇宫门前(意思是一定完成使命)。

四、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有什么

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

3、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4、考点上不常见,属于理解上的语言障碍。

5、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

6、例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坟对联)

7、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

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夸张

9、②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10、例“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11、|编辑:东方朔的编贝齿

12、抓准诗句的关键词,主要从动词、形容词、副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数量词、色彩词)入手,结合诗句情感品味赏析。

1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4、例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15、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6、释义:荷叶多得像与天相接,无边无际,一片碧绿;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红艳。

17、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颜色对照)

18、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9、作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20、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五、使用比喻手法的诗句

1、例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每天8分钟,一年365个经典古诗文名句,让孩子利用碎片化时间、浸润式学习我国传统文化!

5、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6、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7、淡月梨花曲槛傍,清露苍苔罗袜凉。恨他愁断肠,为他烧夜香。——《凭栏人·春思》反语

8、借助于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黄河。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9、“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10、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11、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12、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13、(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14、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15、这首诗的第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16、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17、末句紧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几,一以贯之,顺势而

18、“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刻心里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19、苏轼在阐释的过程中也运用了明喻,用儿童看实物的方式和思维,来比喻现在一些人欣赏画只是注重“形似”,而忽视神似。在中国文学艺术中,诗歌和绘画往往具有一体性,特别是都要讲究“神似”,也就是讲究本质的真实而不是外表的相似。正如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这首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就运用明喻手法,让读者形象地看到艺术欣赏中形似论者的浮浅,而且也对“神似”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20、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六、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赏析

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免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看清题目设问至关重要。如题干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赏析角度,则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如果题干直接给出明确的赏析角度,就按照题干要求作答。

5、例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6、例4:“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7、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8、(3)议论抒情句:运用……抒情方式(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志向、情趣或抱负)。

9、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0、①羁旅愁思,思亲念友;②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11、(1)抒发情感:通过……(内容)+抒发(寄寓)了作者……的情感。

12、③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13、(2)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咏史抒怀等。

14、(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15、(做这个题的时候还是要先看题目问的是什么~看到关键字“描写角度”,心里面就有底了,那答题轮廓就是我们的正侧描写啦,是不是看完了感觉soeasy呢?接下来我们看看标答是怎么解释的呢~)

16、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17、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18、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

19、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

20、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转载请注明出处唯爱说说网 » 写出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 『首先分析词义。解释该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