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的题字内容 「戊申春巡駐津門,得臺灣生」

一、富春山居图上的题字

1、戊申春巡駐津門,得臺灣生獲莊大田捷報,展卷想見凱旋將士,過桐江富春喜色。御識。

2、辛未南巡,登靈巖山,南眺具區,一望平遠無際,彷彿此段景色。沈德潛書室在山麓,嘗見其山居雜詠十律,因次韻賜之。予非山居者,而頗得山居之趣,斯圖其先導歟?御題。

3、淀池舟行,見梁笱(竹制捕魚器),印之圖中,益知魚家生計。甲寅春御題。

4、它叫《富春山居图》,完成于669年前

5、一直到明代,被明四家之一的沈周收藏,可他也并未收藏多久,据说之后被朋友的儿子偷走变卖,从此流落江湖,之后又经历了多次买卖,直到晚明董其昌买去,这才得到片刻安稳。

6、不見富春山色已十五載,今春過雲棲山徑,江光雲影,遠映層嵐,宛如子久筆端神韻,茲偶一展閱,益洽我心矣。庚子冬日,御識。

7、这位问卿兄,家里有云起楼,家乡的山上有秋水庵,已是拥有整个宜兴城的美景了。而且呢,还溪山之外另有溪山,图画之中更添图画。名花绕屋舍,名酒满酒樽,名书、名画、名玉就都只围着一幅《富春山居图》。虽然听说过天上有富贵神仙,但想一想,也比不过他啊,过得是什么神仙日子啊。

8、富春疑案參來久,今喜辨明楊即柳。高王目迷何足云,壓倒德潛談天口。我非博古侈精鑒,是是還應別否否。沈文王氏乃捉刀,華亭晉陵仍左右。始識流傳只一圖,珷玞(似玉美石)安可同瑤玖。笑予赤水索元珠,不識元珠吾固有。如浮海者必由河,如登山者必歷阜。縱云露柱即燈籠,坐令優孟望而走。每讀班賦(似為張衡《东京赋》之誤)發深思,貴耳末學多膚受(《東京賦》:“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謂學問膚淺,僅得皮毛)。吳下詩人即趁闕,試與觀之應覺醜。還續長言當自訟,庶使此圖更因壽。

9、来看董其昌是怎么夸这幅画的:

10、因为场景变换太快,观众思绪跟不上,还有就是剧情没深意却很难懂,装深沉类的片子。如果回答对您有帮助就给好评呗,谢谢,相信我将会成为您的最好私人顾问,祝您新春快乐!

11、黄公望的山水画,很多创作于70岁以后,在富春江畔创作的《富春山居图》,长69厘米,高33厘米,用水墨技法描绘中国南方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在构思时,他跑遍了春江两岸,用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他在创作风格上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创作。

12、画虽然已被完成,却也依旧生长着——作画的人与看画的人,是同道,也是共谋。

13、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画家对其推崇备至,黄公望也因此成为后世仰望的楷模。

14、那么为何乾隆皇帝会在这张画上题这么多字呢?他是怎么想的?

15、要诀提示:松针的组构与排序松针最常见的是扇形,形状像扇子一样,向两边伸展。“松针若写楷”很好地归纳了勾松针的方法,依理而行,一笔一笔,组成一簇;一簇一簇,组成一枝。一簇松针可以分三五笔为一小组,由五或七组不等组成一个扇形松针。这种分组组构的好处是给今后的松体变化打好基础,举一反三。千万不要因为松针点笔繁多,就胡乱画一气,密密麻麻堆在一块儿却看不清它们的组构形态。

16、《忆江南》将舞蹈表演、人物演出融入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之中,向观众呈现了一幅古今辉映、美轮美奂的新时代图景。

17、这幅大痴黄公望的绘画长卷,先前是在沈周先生处。沈周先生丢失它之后,凭着记忆,临成了一幅。

18、《富春山居图》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为什么它诞生600年来,如此牵动人们的心?为何会分成两半,一半留在了浙江省博物馆,一半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这幅画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19、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表示,希望《富春山居图》上下卷能合成一幅画,提出“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20、一幅画不是仅仅由那位画家完成的

二、富春山居图的题字内容

1、己酉春,至田盤,寒勒山花未放。越日晴暄,遂睹芳菲。適攜卷展對,活畫相印更不凡。御識。

2、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

3、台北故宫黄公望研究专家解读富春山居(图)

4、“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说明了题这一款时,画尚未完成。先题款,明示画是“无用师”所有,要拿这卷画的人,且先看看这段题款,就无庸再议。说来在画尚未完成,题上所有人,古画也仅见这一例。也说明这卷图画了三四年,还没有完成,之所以如此,这应该跟江南水乡生活有关。题中说:“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著笔。”江南行多水程,与行李相随,船行平稳,“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遂旋填札,阅三四载。”可看出画常是先把大轮廓底定,再“遂旋填札”。因此,从卷最末可看出远山一列,勾线涂抹,起伏的山形重叠在一起。

5、BY邹之麟|这是什么神仙日子啊?

6、他将这幅画送给了好友无用师。无用师很可爱,他觉得,这画这么好,完成得这么不容易,日后难保没有巧取豪夺的人,就让黄公望在卷末,把这画的始末前后由来都写清楚,以告知各位——这幅画是我的!?

7、在《富春山居图》中,按照富春山脉络的延伸,应用了“长披麻皴”的画法,江面以横向长皴来表现水面波纹,与山体相交接的浅水处也用长线条皴擦来表示。高峰和平坡用浓淡朦胧得横点,描写丛林,用变化了的”米点皴“法,粗细变化,聚散组合,远近浓淡干湿结合,苍苍茫茫。远山高峰远树穿插淡墨小竖点,上细下粗,似点非点,似树非树。山石大部分用干笔皴擦,线条疏密有致;长披麻皴为主,略加解索皴;皴笔的转折灵活自如,墨虚实枯润相融。

8、丁卯仲春,盤山行宮展玩,因用前韻,再題名山佳畫,相對怡神,致足樂也。乾隆御筆。

9、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时,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引用到了这段往事:“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10、作画的人已经离开很久了,但留下画作,也像星光。穿过茫茫寰宇,然后,被我们看见。

11、六百多年,有无数人,经了手,过了眼

12、乙卯春閏,以御宇六旬,展叩橋山,回經潭柘喜雨,與畫景適印。明年歸政後,行笈攜賞,可不復拈毫,亦翰墨緣之得全耳。

13、乙丑暮春至盤山,時雨既滋,因於讀畫樓題句,子久此卷氣韻,雅相印合,並書卷中。御筆。

14、书里的一位主人公与爱人一同在山上看星星。爱人和他说,他们正看着的星光,实际上是几万亿年以前,从遥远的星球发出的了。星光被看见的时候,星星也许已经陨灭了。当他们在山上并着肩看天空的时候,笼罩在他们头上的,是宇宙的全部往事。

15、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16、癸丑春巡田盤,松杏精神倍至,不啻畫中行也。御題。

17、BY乾隆|这个画呀,是假的?

18、1993年中秋之夜,上海电视台与台湾华视联合举办中秋晚会,把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两卷采用现代技术在电视荧屏上拼接起来。

19、明代,《富春山居图》辗转到了书画家沈周的手上,他请人在《富春山居图》上题了字,不承想,这个题字的人的儿子见到这幅画画得这么好,心生歹念,把画偷偷卖掉,然后让父亲告诉沈周《富春山居图》被偷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再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后悔也晚了。

20、BY黄公望|留在山中?

三、富春山居图上面的题跋

1、也有人得到,认定此画为赝

2、《富春山居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从古至今都充满传奇色彩。据了解,《富春山居图》问世已有660年,剩山卷和无用师卷分藏海峡两岸也逾60年,仅剩山卷目前市场估价就有5亿元。

3、乾隆这么“破坏”文物,那有没有逃出他“魔掌”的字画呢?有,那就是正版的《富春山居图》。

4、问题是,一年后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宫,这下可把乾隆搞懵了。无论是从笔法还是落款和历代提拔,第二幅都要比之前第一幅高明。

5、这幅在吴府里已经传承了三代人,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火苗一闪,画被点燃了!

6、先勾山石主脉。主线的搭配错落不可随意,它关乎空间的前后,而披麻皴在秩序感的前提下用笔松动,先淡后重,交错复加,呈现秩序中的变化和变化中的秩序,而不怕“乱”,乱与不乱是意趣相见。破墨法的运用除了水分的把握,其根本还在于用笔的肯定及对秩序感的认识。

7、也为《富春山居图》庆幸吧,虽然也没有避得过乾隆的御识——那是唯一落在画上而非画末的题跋,其中有一句说:

8、只是画上过往几代人的题跋,因为年久岁长,已经脱落掉了。沈周见这么好的画,上面竟然没有与之相称的人留下些话语,觉得是不合宜的事。于是将画交付给了一位诗人好友,请他在上头题字。两人相交多年了,本来是很放心的,只是没想到给好友的儿子偷拿去卖了。

9、画自元代四家中的黄公望,他也叫大痴

10、《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上经乾隆写下的题跋

11、后记:尽管这个故事有些可悲,但对于第二幅真迹来说却是幸运的,正因乾隆认为第一幅赝品是真迹,第二幅真迹才逃过被提拔54次的命运。

12、《富春山居图》的“子明卷”曾被清乾隆所得,并被认定是“黄公望真迹”,爱不释手。每观赏一次就题诗一首,先后题了48年、50多处,而且仍然意犹未尽,最后在前隔水题有“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的款识。此“子明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13、《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现藏于浙江博物馆,《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尽管《富春山居图·子明卷》是一幅赝品,但仍有较高的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

14、《云横秀岭图》是高克恭山水画代表作,画云山烟树,溪桥亭屋,气韵流润,山顶作青绿横点;坡脚勾皴染赭色,用笔凝重苍浑,墨色淋漓酣畅。此画为合参米氏云山、董巨皴染画法的典型之作,别开生面。本幅无作者款印,上有元代邓文源等题及清高宗弘历题。此画经梁清标及清内府收藏,有梁氏和清内府诸藏印,曾入《大观录》和《石渠宝芨续编》等著录。

15、诗堂有陈元龙、孙岳颁、胡会恩三家诗题及“有余闲室宝藏”等鉴藏印二方。

16、乾隆皇帝错将《富春山居图》画作的仿品错认为真迹。

17、了解更多关于《富川山居图》背后的内容?

18、此画作成之初,无用大师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

19、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题跋上面写道“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

20、而前半段的《剩山图》呢,在1668年前后,经徽州画商吴其贞转手给当时扬州的收藏家王廷宾以后,两百多年里,也是不见踪迹。

四、富春山居图 题字

1、从此,吴湖帆就把自家的梅影书屋称作“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了。

2、同样一排树,笔墨结构相同,都是两条竖线与众多横点的组合,在简笔求繁的意趣中,把简单的规律藏起来,以破墨、积墨的方法力求变化无尽。

3、壬子三月,西巡至五臺日,大雪對景,披圖益知其妙。

4、《富春山居图》有两幅,一幅至正七年开始起稿,经过三四年之后才题款,历经十年完成,是绘赠“无用师”(据考证为郑无用道士)的。另一幅被认为是“伪迹”,称为“子明卷”。图上款识:“子明隐君将归钱唐,需画山居景,此赠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一三三八)秋。”从这段题款可以知道此画是为“子明隐君”画的,公望年70岁。上幅“无用师卷”公望年82岁。从这两幅题款看,相差12年。

5、十月二日入關,登澄海樓,海天空闊,風條不驚,而煙濤浩然,何啻吞雲夢八九。適攜此卷,流覽至再,夫子久專寫富春,而予舊題亦以田盤香山為言,乃知勝境無窮,隨其所遇,詎問大小廣狹哉。並書卷中以當紀程。御識。

6、二月有福:你喝你的茶,我也喝我的

7、乾隆十年,乾隆帝收到一卷《富春山居图》,这画画得十分精致,但却是仿品,被称为《子明卷》,如果不是大家,根本分辨不出真假。就连见多识广且对书画颇有研究的乾隆帝也被”迷惑“了,他将其视为真迹,还饶有兴致地在这幅画上题了很多跋,而且还让当朝许多名家也题跋。

8、应该说,加入全真道是黄公望的绘画艺术的开始,他长期浪迹山川,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

9、这段题跋写下不久后,又是朝代更迭了,清军南下,吴问卿随难民出逃宜兴,多少珍宝都弃置了,平生最珍视的那两件,却还是要随身带上的。一件是智永法师的千字文真迹,另一件是《富春山居图》。

10、从传承题跋艺术的意义上说,子明卷倒是可以做为一份教材。它的画心部分就有多达53通的题识,前后隔水还有2条跋语。我在2011年台北故宫展出《富春山居图》时,被邀接受福建省电视台专题节目采访,获得子明卷的电子图版,才有机会细读所有题跋。我根据节目需要,介绍了其中几通重要题识,也把能够看清的文字都记录了下来,既供自己研究学习,也想让有兴趣和需要的同行参考,所以整理发表在此。

11、是万幸吧,它没有真的烧成灰烬,只是也烧成两段了。

12、到了清朝时期,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就在吴洪裕临终前,他留下遗嘱打算将《富春山居图》烧掉殉葬,幸好其侄子吴静庵在火中抢得此画,名作才得以保存至今。

13、沈周多喜欢啊,日日看,天天瞧,每一处笔画转折,每一处细微变化,就没有不了悉的。

14、熱河山川渾厚,草木華滋,與昔人所評一峰畫景象適合。嘗於苑中作亭曰,對畫非虛擬也。秋巡駐山莊,展卷悠然,獨惜子久未見此境耳。

15、黄公望的好友无用师,是这幅画的第一位收藏者。

16、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题字癖好的皇帝,也有不愿题字的时候。有这样一幅名画,它位列“中国十大名画”第乾隆就不愿为它题字,它就是《富春山居图》。

17、清顺治七年(1650),江南宜兴吴府,卧病在床的吴洪裕到了弥留之际,气如游丝的他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爷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有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吴洪裕的眼角滚落出两行浑浊的泪,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说完,慢慢闭上了眼睛。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老爷这是要焚画殉葬呀!要被烧掉的画就是国宝文物《富春山居图》。因为太珍爱此卷了,所以嘱家人准备把它付之一炬“焚以为殉”用来殉葬。

18、己卯元日书句曲题辞于上 吴湖帆秘藏。

19、2011年6月11日至9月5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将举办“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20、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牵头,两岸达成合作意向,《富春山居图》合璧后,估价达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五、富春山居图上的题字叫什么

1、本幅款识:“癸酉清和雨窗,余作观大痴富春长卷歌,适伦叙年兄以素纸索画,遂写其意请正,王原祁。” 钤“王原祁印”、“麓台”、“古期斋”印。右下角钤“虚斋鉴定”等藏印两方。

2、不知道沈周当时,再看到这画,心里有什么动静想法。但与之相关的事情,他也只在题跋里提了一句:旧在余所,既失之。

3、真假两件,真者一卷题款:“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通称“无用师卷”。另一卷被认为是仿本的题款:“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景,图此为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通称“子明卷”。两卷为了区分就用受赠人来命题。

4、妙极啦第一荐书:《闲情偶寄》

5、拽是拽出来了,可其首的一段已经烧没了,并且还把后面的烧成一大一小两段。从此小段叫《剩山图》,大段叫《无用师卷》。

6、在这幅画里,黄公望用笔干净利落,无轻浮之感。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湿笔披麻皴,也有长短干笔皴擦,在波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氏云山”的笔法。墨色透明而凝重,笔势潇洒而秀润。全图只用少有的淡墨渲染,突出了笔墨意趣的发挥。黄公望的山水画的主要风格有两种:一是浅绛山水,山头多矾头,笔势雄伟;二是水墨山水,皴擦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山峰具有那种如玉的圆润透明的效果。

7、宿雨初晴,瑣窗塵靜,展閱此卷,忻然有會,登萬仞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者,恐不如我坐遊所得多也。

8、您好,富春山居作为度假村属性,为保护其他客人的入住,酒店是禁止带宠物进来的,在携程或其他渠道的预定信息中都会有说明。如万一有客人不小心带宠物进来,我们会建议客人付差价住度假村内的富春别墅,然后付RMB500的清洁费,宠物也是不得出别墅的。建议您还是不要带宠物会更方便。

9、乾隆特别喜欢《富春山居图》,六下江南也带在身边。不停的御题、御跋、御记、御识,一共多达五十五处,密密麻麻满布山巅树梢,把个画卷弄得“满目疮痍,体无完肤”。后来实在无从下笔了,才恋恋不舍地题上“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

10、吴之矩去世后,这幅画才归了儿子吴问卿。

11、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字子文)。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12、春巡登泰山,曾空盪胸,眾山俯覽,蒼深渾厚之氣,不啻披子久巨幀。迴蹕舟行汶衛間,船窗晴眺,展對此卷,濃青未了,彷彿遇之,書以紀勝。辛卯春御識。

13、《富春山居图》子明卷虽系赝品,但被乾隆误作真迹而宝爱有加,且在画上题跋到几乎填满所有空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同一人在同一画中题跋最多的记录。在书画作品上题跋,是中国才有的一门学问与艺术,很有文化特色和保护价值,如今已渐衰微,虽犹不绝如缕,但若不重视,总将灭亡。

14、《富春山居图》的两段,从此以往的两百余年里,便开始各自有各自的命途了。

15、六度南巡,所歷江山風物,氣象萬千。時展此卷,印證無不契合。自非造化為師者,烏能若此?甲辰暮春。御識。

16、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17、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进行了描绘,其中80%内容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此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峦深秀,笔墨纷披,苍茫简远。

18、不久后,吴湖帆买下了前半段的《剩山图》,沈尹默得以在上面写下这段题跋。

19、被认为是“真迹”的“无用师卷”,自郑无用道士收藏后,经过一百余年,到了明朝在苏州重现,最初由大画家沈周收藏,大约在成化年间被董其昌在北京购到,并珍藏于书禅堂。董其昌在万历年间将此画卖给了吴正志;吴正志又将此画传给他三子吴洪裕。

20、完成临仿的这幅《富春山居图》以后,他在卷末,依然怅惘:

六、富春山居图上的题字

1、由于国画画卷是卷起来收藏的,所以烧掉的是画卷最外面,也就是画幅起首的一段被火烧坏了,现在还可以看到烧坏的洞,把“剩山图”、“无用师卷”,前后排列,火焚处,回卷回去是在同一个地方,且是烧坏的洞,愈后愈小。

2、出狱后,黄公望的生活非常困顿,一度曾经以街头算卦为生。后来,黄公望感觉万念俱灰,看破红尘,不问政事,加入了全真道。

3、现在两幅画又被思重得到。

4、1350年,《富春山居图》画成后,黄公望便将此图题款送给了他的道友无用师郑樗。无用师考虑到此卷可能被人“巧取豪夺”,因而在画完成之前就请作者“先书无用本号”,明确归属。

5、黄公望年轻时做过地方小官,先是任书吏,后来,大约是45岁左右时,在一个叫做张闾的官僚手下做过椽吏,后因张闾犯了官司,黄公望遭诬陷,蒙冤入狱。出狱后,不再问政事,遂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一度曾以卖卜为生。后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

6、和很多人的成长轨迹类似,黄公望也是先读书后做官,不过官职不大,类似于现在的秘书。在做秘书期间,黄公望因为上司贪污受到牵连,进入了监狱。

7、先淡后浓,分两次点出中景丛树,方法同前。并以浓枯之墨复勾山体大的转折处,调整勾皴之笔的疏密,使画面的笔墨效果更丰富。

8、吴洪裕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他一生到死最喜两件宝,一件是《智永千字文真迹》,另一件则是《富春山居图》,于是,在临终时,他叮嘱他儿子把这幅画烧了“炎殉”,使他在九泉之下仍可持有此画。在烧完永智的真迹“千字文”后,他的侄儿吴子文不忍名画被毁,急从火中抢救出来,可惜画的前段已被烧坏数处(卷首部分经过修补后,题为《剩山图》,也保留下来)。

9、闲情偶记.颐养部.止眼前可备之忧

10、《富春山居图》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

11、后半段,为了掩盖火烧的痕迹,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被切割了下来,置在画首。称《无用师卷》。

12、顺着这些题跋,一一看下来,会感慨。

13、改口却难以启齿,再说君无戏言,说改就改皇帝成什么人了,干脆一口咬定这幅画是赝品。之后他还让大臣梁诗正在上面写了一段文字,大致意思是画是假的,但画得很高明值得收藏(见下图)。

14、此图的空间交错已减弱了视觉经验的参照,而凸显着笔墨空间的交响。文本的感受来源于内心境界的追求,是作者个性、学养与自然气象的通感境界。由此,笔墨的运用与自然的同构相参照而有了生命,线的文化属性在新的生命结构中有了具体所指。在此图中,独立而松动的线有着清透、圆浑、苍润、方圆互济等特点,与作者的生命感受合而为这是黄公望70岁时的作品,体现着他的生命状态,传达了画与人都是一个生长过程的印证。

15、重新装裱时,前半段烧焦部分被揭下,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称《剩山图》。

16、如今,从画上的印章可知,最初创作时,黄公望就已79岁,画此卷时,黄公望是有了兴致和想法后才肯落笔,因此他时作时辍,等到82岁时,《富春山居图》才创作完成。与黄公望交情很深的无用早就看上了这件未完成的杰作,因怕别人巧取豪夺,便先让黄公望写上了无用的名字,以赠给无用。《富春山居图》(剩山卷)纵长8厘米,横长4厘米,后人把烧焦部分揭下,重新拼接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拼接而成,因此被称作“剩山卷”。而后半段“无用师卷”纵长33厘米,横长69厘米,损坏比较严重,修补较多,因当年无用禅师曾与黄公望同游富春江,此画一度被他拥有,后人因此将其称为“无用师卷”。

17、余既辨明此圖即富春山居圖,乃迭舊韻,更為長歌,以書其後。乾隆丁卯春正御筆。

18、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画作

19、唐王維雪溪、元黃公望富春山居二圖,為千古名筆,皆董香光畫禪室藏物,題識墨蹟猶存,今先後收入內府,爰於咸福宮西室什襲以藏,即仿香光之意,顏曰畫禪,並令儒臣為圖以傳之,忝學者由此證入,是無上正法眼藏。後得佳蹟,的系畫禪當日鑑賞之物,有香光題識可據者,將皆歸之。乾隆御識。

20、“无用师卷”还有一段既传奇又令人痛心的故事。这卷画传到吴正志(之矩)的儿子吴问卿(或做“冏卿”)手中。当时人的记述,一个是有名的古董商,也是《剩山图》的收藏者吴其贞,在他的《书画记》上卷三有云:

1、1999年,浙江省台办举行了“海峡两岸书画家《富春山居图》圆合暨富春江雅集”活动,《富春山居图》在两岸画家的笔下实现了第一次交流,然而,原作的合璧仍未能如愿。

2、今春至田盤山中,景物之妙,似有勝於去年者,蓋佳山水每遊得概,日異而嵗不同,譬之展閱名畫,輒有會心,亦与溪山相引無盡,因於子久卷書之,以示兩兩印合耳。乙未暮春御識。

3、解放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在浙江省革命文物管理委员会供职期间,得知《富春山居图》(剩山卷)在吴湖帆手上后,内心颇为不安。怕一旦再遭遇天灾人祸,以个人的能力极难将其保存下来,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他多次来往沪杭之间与吴湖帆商洽,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斡旋。吴湖帆被沙孟海的诚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吴湖帆将他装裱珍藏的“富春一角”长卷以5000元的价格出售给了浙江省革命文物管理委员会。1956年,《富春山居图》(剩山卷)落户浙江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随着故宫文物的南迁,在解放前夕,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4、周边项目:中小学:烟台第六中学、烟台上坊小学;综合商场:振华量贩、家家悦、芝水市场;医院:107医院、只楚医院;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局:中国邮政;其他:项目总规划80万平方米,其中包含商业网点、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活动中心,小区内部配套:幼儿园、社区居委会、医疗服务中心、商业街。

5、看《富春山居图》的时候,就也有这样的感觉。

6、这些印章大部分都是乾隆印上去的,为了表示他对字画的喜欢,那个大大的“神”字,也是乾隆提笔写上去的。说实话,乾隆的书法还是很有造诣的,但这么乱写乱盖,是真的不妥。

7、“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于2011年6月1日上午10时在台北故宫晶华三楼宴会厅举行。分隔360年之后,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终于重相逢。

8、在绘画构图中,黄公望采用了阔远的方式,实现了绘画构图上的转变。在山水画中,元代的四家所采用的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绘画手法,有着非常清晰的层析,显现出了画面的阔大之意,给观者留下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9、画作描绘了初秋时分,富春江两岸的优美景色。画中峰峦旷野、丛林村舍、飞泉茂林,令人目不暇接。笔墨苍简清润,详尽地表现了山、水、树、石的灵气和神韵。此外,画面层次丰富,画中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甚至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绘得生动严谨,比例恰好。画面仅用水墨渲染,但深浅浓淡的水墨在宣纸上转化为无穷的“色彩”,使画面具有自然而真实的空间感,给人以挥洒奔放、一气呵成的深刻印象。若明若暗的墨色,超越了随类赋形的传统观念,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令人产生亲切之感,充分反映了元代山水画以山川树石为即兴抒情的倾向。

10、原来,《富春山居图》到了吴洪裕手中时,已经在吴府传了三代人。吴洪裕病危时,他不甘心把《富春山居图》留给后人,于是打算把画烧了殉葬。就在这幅传世精品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时,危急时刻,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抓起火中的画用力一甩,愣是把画抢了出来。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11、《富春山居图》高一尺余,长约二丈。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色。画面峰峦平坡,丛林树舍,渔舟小桥。草木台石等回旋转辗,疏密有致,姿态各异,丰富而自然。整幅的绘画效果给人以“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步步可观”的艺术感受。

12、每至清涼山,必有天花送喜,信是靈境,適攜此神筆證之。丙午暮春,臺麓雪妍堂御識。

13、嶢峰嶽嶽氣濛濛,繪以松蒼與杏紅。粉本問誰能肖得,春山曾見有王蒙。

14、BY董其昌|我是你的脑残粉?

15、而乾隆以两千银买下了他认为假的《富春山居图》,理由是,这画虽然笔力不足,但有古韵,不是近来的画工能画出来的,还是不错的。我有雅怀,所以不同于侈奢的收藏者,好画便收,不拘的。

16、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

17、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回之一。黄公望为师弟答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

18、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在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先生的决定下,《富春山居图》2011年6月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

19、画家不懂题跋,自己作品的题款便会出现问题,所以我早就在1996年第6期的《国画家》杂志发表过一篇拙文《国画题款现状堪忧》,呼吁学术界赶紧重视。事后在某些全国性画展上,也有评委注意评选作品时关顾题款,有些院校则在教学中加入题款课程,都是亡羊补牢,效果不容乐观,还须努力。

20、《富春山居图》命运多舛。逃过死别,《富春山居图》再陷生离。为避日军战火浩,《无用师卷》被列入当年故宫文物南迁名录,后辗转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1956年入驻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1、其他的内容有待查阅、考证。

2、乾隆自己已经无法分辨出这两幅画的真伪,赶紧让大臣前来辨认。因为此前的那幅他已经十分喜欢并多次题字,大臣们不得不恭维乾隆帝,说前面一幅是真的。但从大臣的表情中,乾隆帝看出了端倪,心中也有了答案。于是他将《子明卷》也编入了《石渠宝笈》。

3、作为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富春山居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从古至今都充满传奇色彩。日前,在经历了360年的辗转分离,《富春山居图》终于以完整画卷呈现。5月11日下午,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卷)“启程”前往台北故宫博物院,将与在那里收藏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合璧展出。据了解,《富春山居图》问世已有660年,剩山卷和无用师卷分藏海峡两岸也逾60年,仅剩山卷目前市场估价就有5亿元。本期开始,《半岛讲堂·拾遗》将为读者讲述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传奇故事,这些珍贵文物代表了从河姆渡时期、良渚时期至清朝晚期的创作巅峰。

4、无用大师的俗家名字叫做郑樗,是全真道士金志扬的弟子。因为是同门师兄弟,两人关系非常好,黄公望就想把自己晚年的名作《富春山居图》送给无用大师。

5、提到富春山居图,就要提到元代大画家黄公望。黄公望生于12卒于1354年。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幼年父母双亡,族人将其过继给永嘉州(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今属苍南县)黄氏为子,因改姓黄,名公望。

6、画家黄公望是江苏常熟人,生于1269年,自幼天资聪颖,中年时曾做过小官,因涉案入狱,后来再没有踏入仕途。他有一段时间住在松江,以占卜为生,后来在圣井蓬莱庵为道士。研究过“九流之学”,且通音律,50岁之后专心画山水画。

7、富春江北有大岭山,黄公望晚年住在这里,也就是现在的富阳市境内。他以大岭山为主,画了《富春山居图》。这幅画宽33厘米,长69厘米,开始创稿时黄公望78岁,时断时续,历经数年,他83岁为此图作题时,尚未最后竣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唯爱说说网 » 富春山居图的题字内容 「戊申春巡駐津門,得臺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