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用典的诗句【②纵青楼梦好:杜牧《遣怀】

一、古诗词中用典的诗句

1、②纵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3、上片先用越国灭了吴国,吴宫残破衰败的典故。后用大乔小乔被抓到铜雀台的典故。再用金铜仙人被拆卸落泪的典故。

4、典故:“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5、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出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唐作者:李白酒倾无限月,客醉几重春。出自:《江夏送张丞》年代:唐作者:李白抚酒惜此月,流光畏蹉跎。出自:《五松山送殷淑》年代:唐作者:李白

6、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北宋宋祁《鹧鸪天》)

7、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典故:“衡阳雁去”运用典故,“无留意”反映出边塞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也暗写戍边将士的内心: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伤感。

9、典故:“天狼”,传说天狼星“主侵掠”《晋书·天文志》。《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词中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10、最后,别忘了成语。成语中包含相当多的典故。熟知一些成语故事,既可应对成语运用题,又对解答用典题十分有利。

11、《泊秦淮》(七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专题丨2021高考备考:伪“精致主义”话题导写

1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4、《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15、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6、至于用典的意义和作用,只要联系作品的背景、主题、语言环境等因素,解答就会化难为易。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8、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19、当然,许多时候,诗文用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融达意抒情为一体,又集含蓄典雅于一身。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有理解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体会其表达作用,才能全面、准确地鉴赏作品。

20、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二、诗词中用典指的是什么?

1、作用:借描写秋季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之景,表达了边塞军人的思归之情。

2、高中古诗词中常见典故

3、典故:“闻笛赋”,西晋向秀作《思旧赋》。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集团杀害,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思旧赋》。

4、典故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5、典故:“九万里风鹏”,《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6、译文: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7、译文: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8、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9、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10、典故:“的卢”是一种良马,“霹雳”喻指射箭时的弓弦声。这里写马、写弓,全是侧面描写,意在衬托将士们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11、《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1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13、表达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连用了檀道济自比长城和诸葛亮鞠躬尽瘁两个历史故事,抒写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要干一番伟业的理想。再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诗人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下以魏尚自喻,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14、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15、作用:从视觉和听觉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词人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英雄形象。

16、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一一《无题》李商隐

17、②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18、首先,用典在古代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诗、词、文里都有,韵文尤甚。作者为了达到借古喻今,言简意深,有寄托,提升意境,往往使用典故,像苏轼、辛弃疾等名家更是如此,而且,他们“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更是增加了欣赏的难度。

19、典故:“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20、④.二十四桥仍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三、古诗中用典的作用

1、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陈子昂《黄金台》)

2、永寤烂柯人,万事一梦幻。(明刘基《秋怀》)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刘禹锡

4、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5、①孙仲谋:孙权,字仲谋。孙权(182-252年),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曾建都京口。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6、平生不顾重,宿昔千金贱。

7、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8、《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9、例1:“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攻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析)辛弃疾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1、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12、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杜甫《归雁二首》)

13、穗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南朝齐·谢朓《同谢谘议咏铜雀台》)

14、②宓妃乃伏羲帝之女。曹植素爱甄宓,欲求之。无奈曹操把甄氏赐予曹丕。甄氏死后,曹丕将她的玉缕金带枕赐予曹植。后曹植(魏王)途经洛水夜梦甄氏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嫁时物,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

15、相传东汉时刘晨和阮肇入山采药,迷不得出,遇见二女,相邀到家,留居半年乃还。后又入山寻二仙女,渺然无所遇。

16、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7、作用:诗人以“如汉之破楚”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18、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9、典故:“燕然未勒”,化用“燕然勒功”,据《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山名,今蒙古国的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七下《邓稼先》P7)

20、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四、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1、2考场议论文之主体段落升格举隅

2、《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3、2高考一轮复习——小说人物性格、形象、品质等常用词语集锦

4、作用:诗人以魏尚自喻,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典故: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司马青衫”的典故,充分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伤和感慨。

6、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8、《破阵子》(九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9、其他诗句: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李益《统汉烽下》)

10、“会挽雕弓如满月,西边望,射天狼”

1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1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3、进入新群视为放弃旧群!

14、典故:“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勾勒出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15、典故:“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徕天下贤士。“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16、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白《相逢行二首》)

17、桃红柳绿春开瓮,细雨斜风客到家。美人千秋今安在,留得玉液饮菊花。桃红柳绿艳阳天,风霜雨雪又一年。游子寻梦梦不见,物是人非事已迁。

18、《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19、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20、典故:“勒石燕然”是胜利的代名词。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词人和征人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

五、古诗词中用典的例子

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2、典故:借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仍在。

3、《雁门太守行》(八上)“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满江红》(九下)“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5、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6、典故:“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7、《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8、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9、其他诗句: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陆游《夜泊水村》)

10、其他诗句: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归。(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12、作用:通过勾勒词人挽弓劲射、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体现出作者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13、元代无名氏散曲《中吕·朝天子》,不读书最好,不识字最高,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立身小学,修身则大事,智和能都不及鸦青钞。开头二句即是反语,后面则是以反常观象以映衬反语,极尽挥洒斥骂之能事。

1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6、典故:采薇,采食野菜。《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17、其他诗句: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柳宗元《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典故,或称用典,古人叫做用事。欣赏古代诗词,绕不开用典。弄清用典,就是为欣赏古代诗词扫除“路障”。

20、现将含典故的诗句举例如下:

六、古诗词中用典的诗句

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如李贺《雁门太守行》“半卷红旗临易水”,表达对将士无所畏惧、慷慨赴敌、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2、典故:“八百里”运用典故,写的是出战前的给养准备,充满豪迈热烈的气氛;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

3、“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4、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5、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唯爱说说网 » 古诗词中用典的诗句【②纵青楼梦好:杜牧《遣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