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牧童有关的诗【牧童寒哨笛,渔艇静鸣榔。】

一、与牧童有关的诗

1、牧童寒哨笛,渔艇静鸣榔。

2、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3、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4、程子谈何不碌碌,古意今情两堪掬。

5、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6、牧童歌上前山去,愁杀江天行路人。

7、栏目主编:毕光荫/责编:杨衢

8、烟草茫茫楚泽秋,牧童吹笛唤归牛。

9、三光五岳蟠心胸,岁寒春色梅花风。

10、一点香心寂寞春,牧童归后更无人。

11、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12、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13、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14、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

15、《牧童》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古诗写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情意(于言表,底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16、①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17、陇(lǒng):通“垄”,田垄。长安:唐代京城。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18、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19、乞我一牧童,林间听横笛。

20、 落日断霞连岳顶,牧童归去倒骑牛。——宋 释慧远《子湖有狗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

二、

1、“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2、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3、人生富贵骨相中,何须强力争豪雄。

4、——清 袁枚《所见》 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羃羃黄云麦垅秋,牧童横笛倒骑牛。

5、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6、韩生画肥马,立仗有辉光。

7、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8、他没脱蓑衣,就躺下来观赏高空中的明月。

9、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10、袁枚《题画》:“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11、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2、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唐代卢肇《牧童》

13、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

14、《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15、翻译: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16、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17、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18、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19、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宋 黄庭坚

20、 皷腹台前成现句,牧童也解倒骑牛。——宋 释心月《钱泉都庄偈》

三、

1、诗:宋·黄庭坚图:宋·李迪《风雨牧归图》

2、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悠扬的笛声。

3、《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4、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5、看来我已不啻足,何事攒眉劳案牍。

6、归与归与毋忍辱,同寻牧童过天竺。

7、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8、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9、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10、相同点:都描写了乡村美妙场景,都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不同点:所写景物不同,《村晚》刻画了草、塘、太阳、牧童、短笛;《牧童》刻画了草、笛、牧童、明月。人物特点不同,《村晚》中的牧童怡然自乐,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中的牧童心灵聪慧,笛弄晚风三四声,心灵无羁绊。

1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12、《牧童》吕岩〔唐代〕

13、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14、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15、牧童眠向日,山犬吠随人。

16、你好,我是(一门心思撞南墙),很高兴为你解答。《牧童》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吕岩,诗中描绘出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吕岩用他细腻的文笔将这幅图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表达了心中对远离喧器、怡然自乐那种生活状态的向往。更多专业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我。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也请给我赞或转发,你们的鼓励,是支持我写下去的动力,谢谢大家。

17、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18、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第四句,急转直下。“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19、英雄转眼逐东流,百战工夫土一坏。

20、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四、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江村一雪复一雪,三白丰年与玉屑。多事诗人要闲管,想像高唐写奇绝。真曾质明杖屦无,前随牧童后樵夫。

3、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4、清代诗人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宋代诗人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唐代诗人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唐代诗人栖蟾《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宋代诗人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6、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7、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8、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献嘲。

9、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宋代周敦颐《牧童》

10、牧童无枕簟,但铺明月卧。

11、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12、牧童若向青帘见,应认枝头作杏花。

13、——宋·林希逸《郊行即事二首·其一》

14、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15、绿茵茵的小草在辽阔的大地上铺展开来,晚风习习,一阵阵笛声在空气中回荡。

16、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17、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18、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19、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0、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拓展资料译文:

五、

1、这首诗牧童在:晚归休憩。表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也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2、牧童歌笑牛羊下,太古淳风尽属他。——《秋日山行》

3、牧童放牧归来,吃饱饭后已是黄昏。他蓑衣还没脱,就躺在草地上,惬意地欣赏起天空的明月来。

4、翻译: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5、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6、牧童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写的是: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牧童朝代:唐代作者: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④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8、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9、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唐代吕洞宾《牧童词》

10、草坪原野有六七里大,逗弄笛子吹三四声.吃完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看明月.

11、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12、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这首诗应该是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公元1051年(皇祐三年辛卯)。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时,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13、牧童诗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将牧童生活与“长安名利客”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牧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

14、前村深雪天未晓,焉知昨夜一枝开。

15、陇(lǒng):通“垄”,田垄。

16、牧童这首诗写了(草原、黄昏、月亮)景物;还有(牧童)和(笛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供参考。

17、翻译:到秋天了,许多的麦子黄成一片,牧童倒着骑牛将短笛横吹着。

18、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9、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20、“铺”,铺开。“横野”,原野。牧童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全诗注解: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六、与牧童有关的诗

1、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2、——宋 释心月《钱泉都庄偈》 翻译:皷腹台前有着现成的诗句,牧童也解开束缚倒下骑着黄牛。落日断霞连岳顶,牧童归去倒骑牛。

3、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牧童喜晴卧溪曲,群牛互斗残我竹。

6、牧童樵子自来往,水拥断沟留残沙。

7、展开全部牧童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注释:横野:辽阔的原野。笛弄:吹笛弄:相合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卧月明:睡在月光下。

8、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9、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10、翻译:远远的传来嘹亮欢快的歌声,原来傍晚放牛的小牧童归来了。

11、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

12、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13、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14、归来饱饭⑤黄昏后,不脱蓑衣⑥卧月明⑦。

15、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16、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17、吾闻昔人善赋梅,尝是梦中见春来。

18、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9、《清明》杜牧〔唐代〕

20、牧童避雨归来晚,一笛春风草满川。

1、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2、①牧童:放牧牛羊的儿童。

3、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这是一首咏志抒怀诗,描绘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并借牧童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

5、青草铺开在原野上,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6、翻译:落日的残霞落在岳山顶,牧童骑着黄牛回去了。

7、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8、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9、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10、《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11、翻译:牧童见到客人,赶紧弯腰下拜,怀中的山果掉了出来。为何白天把牛赶了回来?原来前溪正刮着大风,下着大雨。

12、审校:周敏璐、付婷婷/美编:马云

13、觳觫告主人,实已尽筋力。

14、③弄:逗弄,逗引。三四声:不多,表示笛声断断续续地传来。

15、提胡卢,提胡卢,借问牧童何处沽。

16、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唯爱说说网 » 与牧童有关的诗【牧童寒哨笛,渔艇静鸣榔。】